來源:北青網
生態環境部近日印發通知,要求進一步規范生態環境行政檢查,減輕企業負擔。對企業的現場檢查減少了,會不會導致放松了對企業的環保監管?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在近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作出回應。
規范行政檢查
減輕企業負擔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 裴曉菲:減少現場檢查,減的是對環保守法企業的檢查。對那些失信企業、正面清單外的企業,則要重點監管。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積極打造智慧執法體系,指導地方在水、氣、固廢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非現場監管執法經驗,執法方式已經由原來的“人防”逐漸轉向“技防”。按照法律規定,重點排污單位都安裝了水和大氣污染物排放的自動監測設備,并與生態環境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這些單位是否達標排放,執法人員在辦公室里一查即知。
為減輕企業負擔,優化營商環境,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嚴格規范生態環境行政檢查 大力提升執法質效的通知》,要求統籌做好行政檢查,對不同檢查事項“應合盡合”,跨部門檢查“能聯盡聯”,避免多頭檢查、重復檢查。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 裴曉菲:對于日常檢查,強調統籌、高效,“按年”制訂檢查計劃,“按月”推動實施,同時確保檢查次數,不得超過各省級部門規定的年度檢查頻次。
明確判定標準
及時處置重大生態破壞事件
針對重大生態破壞事件由于缺乏判定標準,得不到有效處置的情況,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昨天(28日)表示,將結合不久前印發的《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判定規程》,運用技術手段,提高主動發現疑似重大生態破壞事件線索的能力。
據介紹,目前我國局部區域生態破壞行為仍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國家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求。生態環境部聚焦不合理人為活動所導致的生態破壞事件,明確重大生態破壞事件的定義和判定情形依據,同時,對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加強線索收集、調查評估和判定等工作。
生態環境部表示,將結合有關監督檢查、執法督察等工作進行線索收集,同時,利用網絡信息及人工智能等手段,在互聯網平臺進行線索的高效識別和篩選,暢通和優化群眾舉報途徑。目前,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已組建重大生態破壞事件判定工作領導小組和調查判定專家庫,下一步將充分發揮相關部門和專家作用,完善輿情線索收集機制,加強生態保護監管,維護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