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污水處理工程
食品廠的生產全程與水緊密相連,從原料的初次清洗,到產品加工中的蒸煮、調配,再到設備的深度清潔,每個環節都離不開水的參與。
然而,用水頻繁也帶來了棘手的廢水處理難題。食品廠廢水成分繁雜,像蔬菜、水果、乳制品、肉類等加工產生的廢水,有機物、懸浮物、雜質、油脂以及致病微生物等相互交織,處理難度極大。
食品加工廢水呈現出諸多顯著特性。
先看排放量,差異頗大,少則每日幾立方米,多則數千立方米,如某水果罐頭廠日廢水量可達 2000m3,肉類加工廠有 600m3/d,腌制品廠為 500m3/d,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水排入環境,會給水體帶來沉重負擔。
污染物濃度高也是一大痛,肉類加工企業廢水 COD 濃度常超 5000mg/L,豆制品企業甚至高達 10000mg/L,飲料企業也有 3000mg/L,這些高濃度有機物進入水體,會迅速消耗水中氧氣,致使水生生物因缺氧面臨生存危機。
懸浮物濃度不容忽視,原料殘渣、設備磨損顆粒等混入廢水,若不在前期有效去除,極易堵塞管道,干擾后續處理流程。
此外,食品種類的多樣性造就了廢水特性的多元化,豆制品廢水富含蛋白質,直接排放既浪費資源又易滋生細菌;水果、飲料廢水因加工工藝常呈酸性,pH 值低,會腐蝕排水管道,還可能改變土壤酸堿度;肉類加工廢水含高濃度氮、磷化合物,排入水體易引發富營養化,藻類瘋長,破壞水生態平衡。
當下,“物化預處理 + 生化處理” 是公認的主流廢水處理方法,能助力廢水達標排放。
以某正蓬勃發展的食品廠為例,隨著規模擴張、產量攀升,搬遷后廢水量翻倍增長。為此,專業團隊為其量身打造了涵蓋格柵、隔油池、混凝氣浮裝置、厭氧生物處理、好氧生物處理等的廢水處理系統,進水 COD 濃度約 5000mg/L,SS 濃度約 600mg/L,氨氮濃度 50mg/L。
在廢水處理前端,格柵、隔油池與混凝氣浮裝置協同發力,宛如一道堅固防線,攔截懸浮物、漂浮物與油脂。隔油沉淀池憑借物理沉淀原理,懸浮物去除率不低于 60%,動植物油去除率至少 30%;氣浮設備運用先進氣浮技術,動植物油去除率超 95%,懸浮物去除率超 90%。
混凝氣浮裝置更是集物理與化學法之長,一方面通過濾網、沉淀等物理手段撈取懸浮、大體積顆粒,另一方面向廢水中精準投加混凝劑,促使有害化學物質、微生物等凝聚沉淀,大大減輕后續處理壓力。
厭氧生物處理作為核心環節,憑借厭氧微生物在無氧環境下 “大顯身手”,將有機物逐步轉化為無機物與少量細胞物質,COD 去除率超 85%,過程中產生的沼氣還可收集作為清潔能源,實現資源再利用。
食品加工廢水氨氮處理多采用生物法,這是一場由氨化細菌、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接力完成的 “凈化馬拉松”。
氨化細菌率先將有機氮轉化為氨氮,硝化細菌接力,在有氧環境下把氨氮氧化為亞硝酸氮和硝酸氮,最后反硝化細菌在缺氧條件下登場,將亞硝酸氮和硝酸氮還原為氮氣排入大氣,有效削減氮含量,防范水體富營養化。
總之,食品廠務必依據自身生產工藝、廢水特質,并緊密參照排放標準,定制專屬廢水處理系統,兼顧經濟成本與運行穩定性,實現可持續發展。唯有如此,方能在保障生產順利推進的同時,守護好生態環境,為企業長遠發展筑牢根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健前行。